循證醫(yī)學在皮膚科臨床研究論文中應用狀況分析
Analysis of Evidence2Based Medicine in Dermatological Clinical Research Papers
張松青1 ,劉捷2
ZHANG Song2qing ,L IU Jie
[摘 要] 目的 了解循證醫(yī)學( EBM) 原則在國內皮膚科臨床研究論文中的應用狀況。方法 手工檢索1999 年
~2001 年《中華皮膚科雜志》、《臨床皮膚科雜志》及《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》中臨床研究論文符合隨機對照試驗(RCT) 的狀
況,并對其進行分析。結果 共檢索臨床研究論文868 篇,其中RCT 文章262 篇,占30. 18 %。結論 RCT 文章數(shù)量及質
量尚不能達到EBM 的要求,不能滿足當前臨床實踐的需要。
[關鍵詞] 循證醫(yī)學;臨床研究論文,皮膚科
[中圖分類號] R 05 ;R 75 [文獻標識碼] B [文章編號] 1001 - 7089 (2002) 06 - 0417 - 02
為了解我國皮膚科臨床研究論文應用循證醫(yī)學(evidence2
based medicine ,EBM) [ 1 ]的狀況。我們對1999 年~2001 年(即
我國成立“中國EBM 中心”、啟動開展EBM 工作、培養(yǎng)EBM 骨
干人才后的3 年) 國內皮膚科三大核心期刊《中華皮膚科雜
志》、《臨床皮膚科雜志》及《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》上發(fā)表的有
關臨床研究論文進行統(tǒng)計分析,F(xiàn)將結果報告如下。
1 材料和方法
采取手工檢索方法,逐篇查閱1999 年~2001 年《中華皮膚
科雜志》、《臨床皮膚科雜志》及《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》,記錄每
種期刊中應用隨機對照試驗(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,RCT)
方法的臨床研究論文。對收集到的RCT 文章,從①研究對象
是否被隨機分配到試驗組和對照組; ②有無嚴格的入選標準和
排除標準; ③樣本大小,對病人流失情況是否有所說明; ④有無
完整的隨訪,依從性如何; ⑤是否使用盲法; ⑥組間基線是否可
比; ⑦統(tǒng)計學處理方法是否正確,統(tǒng)計學的顯著性是否進行了
分析和處理; ⑧對照組設置是否合理等進行分析。
2 結果
3 種期刊均為雙月刊。結果見表1 、2 。
表1 1999 年~2001 年三種期刊RCT 文章 篇
期 刊
1999 年
論文數(shù)RCT
2000 年
論文數(shù)RCT
2001 年
論文數(shù)RCT
合 計
論文數(shù)RCT
中華皮膚科雜志 67 20 56 19 57 16 180 55
臨床皮膚科雜志 113 25 97 24 120 25 330 74
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93 39 137 40 128 54 358 133
總 計 273 84 290 83 305 95 868 262
注:論文數(shù)指各刊1999~2001 年臨床研究論文數(shù)。
表2 RCT 文章按照病種分類 篇( %)
病種篇數(shù)構成比病種篇數(shù)構成比
病毒性皮膚病44 16. 79 色素性皮膚病11 4. 20
細菌性皮膚病5 1. 91 皮脂腺及皮下
真菌性皮膚病38 14. 50 脂肪組織疾病19 7. 25
濕疹及皮炎 21 8. 02 毛發(fā)疾病 4 1. 53
蕁麻疹 14 5. 34 性病 58 22. 14
銀屑病 20 7. 63 其他疾病 28 10. 68
上述符合RCT 文章262 篇中,研究對象有明確入選標準
和排除標準的72 篇(27. 48 %) ;對病人流失情況有說明的10
篇(3. 82 %) ;有隨訪情況說明的61 篇(23. 28 %) ;使用盲法的
16 篇(6. 11 %) ;有基線情況報道的75 篇(28. 63 %) ;有統(tǒng)計學
處理方法的231 篇(88. 18 %) ,只有P 值的15 篇(5. 73 %) ,無
統(tǒng)計學處理方法,也無P 值的14 篇(5. 34 %) ;以另一種治療
[作者單位] 1 西安市第四醫(yī)院皮膚科,陜西西安 710001 ;2 西安
交通大學第二醫(yī)院內科,陜西西安 710004
[作者簡介] 張青松(1967 - ) ,男,陜西西安人,主治醫(yī)師,醫(yī)學學
士,從事皮膚病性病治療研究。
方法對照者241 篇(91. 98 %) ,開放對照試驗16 篇(6. 11 %) ,
用安慰劑對照者僅有5 篇(1. 91 %) 。
3 討論
循證醫(yī)學是國外近10 年來在臨床醫(yī)學領域迅速興起的一
門邊緣學科。它的出現(xiàn)使臨床醫(yī)學研究和臨床實踐發(fā)生了巨
大的變化,并對醫(yī)療實踐、醫(yī)療決策、臨床醫(yī)學研究、醫(yī)學科技
期刊編輯、科研論文撰寫等都有著重大的影響。
20 世紀80 年代以前,臨床醫(yī)學基本上是經驗醫(yī)學模式。
臨床治療研究多以經驗和推論為基礎。臨床療效的觀察,或對
藥物療效的評價,常由一個或少數(shù)醫(yī)院或醫(yī)生完成,觀察的病
例樣本數(shù)較少,一般只在幾十至幾百名病人中進行,時間較短,
數(shù)周 |
|